“公办不择校,择校找民办。”今天是2014年上海民办小学统一面谈的时间。为遏制过热的民办中小学择校问题,昨天下午,上海市教委宣布“限令”:今年上海民办小学限报两所并集中一天面谈,竞赛证书不再具有参考价值,面谈过程首度对媒体开放,由“史上最严”的专项督导队伍进行全程督导等。
“一人多校”遇限令
近年来,有一些幼儿园孩子或小学生的家长炫耀接到四五所知名民校的录取通知书。非理性的多校“赶考”如何消除?市教委基教处副处长朱蕾介绍,今年上海推出了民校“双限”新政:每个适龄儿童限定填报2所民办小学。为避免跑远路择校,还对招生区域进行限制:有寄宿条件的30多所小学可以面向全市招生,其他不具备寄宿条件的小学限定在本区内招生,通过网络报名系统控制。
同时,本市今年限定所有民办小学统一在今天组织面谈,民办初中统一面谈时间为10日、11日两天。朱蕾表示:“面谈时间撞车,家长和孩子最多只能跑两所学校,以此引导理性择校、合理分流。”
“曲线救国”难行通
据了解,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不得对学生进行测试评定。然而,往年一些热门的民办中小学,招生一两百名,报名者却上千甚至达2000人,“供过于求”,学校如何筛选?
各类数学、英语竞赛奖状和艺术特长考级证书等,成为校长和家长的“砝码”。为了考进名牌民办中小学,孩子要准备竞赛证书;为竞赛获奖,很多孩子从小“加盟”社会培训机构学习。旺盛的市场需求带来“商机”,商业培训机构不断推出各类培训和相应赛事。孩子和家长趋之若鹜,导致整体“增负”。
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毛爱群介绍,本市近年来已开始严禁民办中小学招生收取证书和豪华简历。今年将在民校招生中进行全程专项督导,加强规范招生的监管。割断“民校升学”与“校外补习”联系,从源头上为孩子减负。
不少民办中小学校长也表示,竞赛过多鱼龙混杂、评比过滥、奖状“满天飞”,已经导致“证书”贬值:“各类证书很难说有多少参考价值,不如现场观测孩子的实际能力。”
解密面谈“黑匣子”
不考试、不看证书,民办中小学全凭“面谈”来选择孩子。有些家长表示“心里更没底”:“大海捞针去准备,头绪在哪里?如何区分高下?”
由于民办中小学“面谈”环节从未公开,信息不对称导致家长焦虑。而且,不同民办学校的特色不同、对孩子要求的侧重也不同,自己的孩子能否与学校“匹配”,很多家长“云里雾里”,盲目跟风择校。
为了让更多家长了解民办中小学“面谈”的情况、减少非理性择校的焦虑,今年本市首度尝试解密民校面谈的“黑匣子”。如何考察?究竟看重孩子的什么素质?上海各大媒体应邀参加今天的民办中小学招生面谈环节,将信息公诸于众。
不少民办中小学校长表示,近年来已经在面谈时,探索通过游戏、活动等方式考察孩子的综合素质,孩子的现场表现更有说服力。以平和双语学校面谈为例:孩子10人一组,排队过程中,纪律性差距立显;是否专注于倾听、是否听懂了指令,可考察出学习习惯如何;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完成任务,考察了自主学习能力。